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路先锋

执着的追求 不屈的信念

——记省级劳模范朱富民二三事

时间:2013-03-21       作者:谢庆南      来源:      点击:

 

头发花白,沧桑而沉着的脸,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劳模时的印象。经过岁月的沉积,老人略显苍老,行动缓慢,听力也不太灵便。当我们去他家敲开门说明来意后,老人的家人非常热情,又是给我们让座又是倒茶拿水果,在这里我再次体会到了彝乡人民的热情好客。
老人祖上四川籍,后搬迁到云南玉溪的新平县定居。他告诉我们,他父亲在玉溪当地颇有威望,懂得一定的风水学,当地办事基本都是请他定日期、时辰等;或有附近百姓的牛马走失了,也会找他父亲算卦,经他父亲推算,得知走失的方位后,往往都能找回走失的牛马。他父亲精明能干,识大体,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经常教导他和他兄弟姐妹们。这使得朱富民从小就养成了对生活积极、对工作认真的态度。
朱富民于1951年8月参加工作,当时仅是新民公路十一大队三十六中队的一名民工。刚去工地上时,身为彝族的他,连汉话都不会说,通过工友间的相互交流,后来才慢慢掌握了汉话。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得到了同事及领导的认可,他对工作的挚爱,对工作的认真、执着,让他很快被转为了正式工人。而他那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上级的赏识,次年被任命为小组长。
1952-1953年期间,由于机构改革,设立起了道班,他被任命为景谷三道班的班长,当时班上只有9名职工,却养着50公里的公路,而且是纯手工作业,养护作业只能靠锄头挖,靠簸箕挑,其劳动量劳动强度有多大我们难以想象。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交通工具只能依靠唯一的一匹马拉车来维持。朱富民同志废寝忘食,工作起来也是拼命三郎,在他的带领下,道班上的工人个个干劲十足,50公里内的路面、桥梁、涵洞、水沟路肩等一样没落下,均按当时的标准按质按量地完成着养护任务。有一次架设桥梁,一根平时三人才能抬起的大梁,由于人手不够他一个人咬着牙抬起,结果回去后晚上吐起了血,从此留下了病根。繁重的工作量,艰苦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没有磨灭他们这些老一代养护工人的工作热情。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公路事业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激情和岁月,却创造了平坦的道路条件。
朱富民同志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1958年他被评为省公路局先进工作者。当年云南省第一次工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昆明召开,朱富民同志作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该次表彰大会。1965年他被评为云南省劳模参加云南省第一次劳模代表大会,并受到了省委书记的接见。
而自从他1956年调到当时的南涧养护段任副段长主持工作后,南涧段多次被评为厅局级先进段,这与朱富民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时南涧养护段管辖着16个道班,正式职工100多人,临时职工100多人,作为接近三百人的一个段,在他的带领下以完成公路养护工作为职责,同时适当开展着辅业,当时的南涧段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红红火火。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文化大革命的来临,使得他这个充满干劲,有闯劲的汉子被打为走资本主义路线右倾分子。很快他被打倒并下放到当时的十道班——公郎道班。在公郎道班期间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依然在为养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每天他都跟随着道班工人一起上路,并抓住这个机会提高道班工人的养护知识和技能。
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很难让人度过平静的岁月,祸不单行的事总是违背人们的意愿地发生着,一天傍晚收工回道班的路上,马车被对面开过来的一辆拖拉机惊吓失控,朱富民被马车无情地甩到了弹石路上。被抢救回去后,他昏迷了整整四天四夜,但他最后还是坚强地醒了过来。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伤害并没能阻碍他对生活的向往,病好后,他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放在了教育子女上。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他的几个子女如今也是事业有成,走在了致富队伍的前列,个个家里盖起了别墅,而老人则在儿女的家里幸福地安享着晚年。(责任编辑 张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