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文化

云南道路史简说之一

公路之“公”

时间:2016-05-17       作者:赵忠泉      来源:      点击:

      在中国古代“城廊、河渠、桥道、仓库”是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国家事务,是经常性由国家投入“银子”较多的地方。云南的道路史起点应该是“蜀身毒道”,然而由中央政府开通道路则从秦统一中原之后,由四川通往云南的“官道”——“五尺道”开始。自此,王朝“开边、治边、略边”就与道通与否关系极为密切,中原王朝的国家管理活动与道路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云南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就与古道通阻直接相关。

云南史上对外、对中原地区由一条民间商队闯出来的商旅“红线”,在秦时就成为了一条按照标准建设的“官道”,并按照“三十里一置、十里一亭、五里一邮”设置了沿路管理、养护、服务机构,郡县还设置了“道桥椽”的属吏。分段、分辖区对道路进行整治、改造及承担守卫工作,“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所需费用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供养。

从此,云南古代道路网到达周边包括藏族、傣族地区,缅甸、印度、阿富汗、阿拉伯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即畅通兴旺,周边某一区特别是道路网重要节点地区发生战乱或经济凋弊时,古道的整治养护即衰败,修建延伸即停止,难以通达。

近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津京地区和华东、华中、华南等主要大城市,95%的工业,沿海所有的港口,对外通道被封锁,中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1938年初,滇缅公路正式开工修建,至8月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车,盟国和国际社会称赞滇缅公路是“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线”,把它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相媲美;云南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滇缅公路既在抗击外敌时是闻名于世的“血线”,也在战后成为云南再度通达东南亚、南亚的“经济线”,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所以,在常见的中国地图上,云南是“内陆”,甚至是“深山老林”,但如果在张骞描述的地图上、或是二战时滇缅作战图上、或者是抛开国界线的区域经济地图上,云南马帮、云南商队已经唱着各自民族的歌谣,把成都到大理到瑞丽、畹町,到腾冲再到印度洋的通道经营得风生水起,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宗教在传播在交流在融合。同时,云南人哪怕是肩挑手提,妇孺上阵,也要创造出“路畅百业兴”的经济环境,用于道路这个至关重要的庞大的公共设施投入从未停止过。

首先,云南地区不管是秦汉设郡县,还是大理南诏时期,其道路网这一“公共产品”与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经济政治环境恶化时,不惜忍痛“挥玉斧”,中原王朝强盛时不仅“习楼船”,而且“邮、亭、驿、置”遍布,蜀锦和金银珠贝、盐茶铁器流通大山与海洋之间,商贸兴旺发达,文化交流畅通,边防稳定。

其次,云南道路网在畅通时,从秦汉时的司马错、公孙弘、司马相如等将军、文士对云南古道的考察、巡视、修治,汉武帝、张骞对古道的万里洞悉,到南诏、大理国时期成都汉族读书人郑回等从俘虏、奴隶到出将入相,以及王羲之书法在大理几千年盛行不衰,“梵僧”一瓶一犬沿着古道从遥远的印度迤骊而行,佛音在苍山深处响起,在石钟山石窟上被时间定格等等,无不体现了云南在获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及人才时道路网建设、治理的重要平台作用。

再次,云南的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无不与道通与否息息相关,滇马、川马组成的盐茶铜铁运输马帮,使云南从刀耕火种中走出大山;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上滚滚车队从印度洋港口把各种战略物资送入云南,送向全国;云南的经济结构、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战略从“鸡屁股”变成了“桥头堡”。